首页 文案列表 纪录片解说词 历史纪录片 专题纪录片《景电四十年第1集》解说词脚本

专题纪录片《景电四十年第1集》解说词脚本

文案配音员:雨辰
历史纪录片 537 分享


配《与狼共舞》的主题音乐)

 

黑场出字幕:

谨以此片

献给那些为景电工程奋斗的人们

     ——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


解说:

天下黄河十八弯,创造了无数个史诗般的壮丽故事。

今天,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兰州以北

200公里之外的黄河五佛沿寺。

 

这里,是甘肃景泰的五佛乡。

激情澎湃的黄河,翻山越岭,越岭穿山,在这里,从容地展开了一个宽阔平坦的大回旋。

在这个怀抱一样的弯度里,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故事,这个故事的主角,就是被誉为“中华之最”的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。

这个故事,开始于1969年,到今天,整整40年。


  40年,英雄辈出,沧桑巨变。

  40年,百转千回,英姿勃发。

  40年,这个救命致富的工程将黄河水从低处,向西向西,一级一级的艰难提升,从1公里、10公里、50公里、到100公里,不断升高,将黄河水提灌到200多公里以外,没有人烟的大片大片的戈壁荒原。

 

这是一次水的长征,一支西北大地上的救援部队,疾行千里,昼夜不停。

这是黄河水奏响的大河西流,流过中国西部最干旱的地区。

这是黄河水最著名的一次向西、向上的穿越,向着戈壁,向着荒滩,向着光荣和梦想。

这是黄河水构筑的绿色长城,是荒原上的水菩萨,滋养万物、普度众生。

 

(推片名:甘肃省委书记陆浩题写《景电四十年》)

 

今天,荒原变绿洲,绿洲抵挡着步步紧逼的腾格里沙漠

今天,万顷林网,无垠的田野,丰收的笑脸和喜悦,书写着大地的史诗。

今天,让我们在一级一级的提水泵站、逐渐升高的爬坡管道、流光溢彩的渡槽、纵横交错的渠道里,去讲述这个扬黄提灌工程,去追寻这个中国水利史上的绿色经典,去探求,40年来发生在西北这片土地上,那些艰难困苦、激情飞扬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。

 

第一集  荒原在呼唤

解说:

这是2009年的景泰县城。

和所有西北的县城一样,呈现着一种急切、奋进的形象,展示着一派层次分明的变化与繁华。


    这是以县城为中心,从高空300米拍摄的景泰绿洲,林网密布,田野纵横。

这浓绿的景象,让这里的人们更加惊喜于风沙线上的强烈反差。


    现在,让我们回到地面,让我们在绿洲的间隙中,去回看尚且存在的这些荒滩。

这些荒滩,无意中充当了40年新旧对比的见证。


    40年前的景泰县城,40年前的景泰川就是这个样子,大片大片的土地,除了沙包就是零零星星的芨芨草和骆驼刺,大风刮过,漫天昏黄,毫无生机。


同期:贺建山 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 原景电一期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

“哎,那荒滩啥都没有,完全是荒滩。人一天呆在这荒滩上,那黄土风刮的一天不断,人那个一天,把那眉眼刮得那个土都多厚。人走到人前,就是看见嘴动、眼动,脸上就看不见土有多厚。从来没有那么苦”。


解说:

从来没有过的苦,从来没有过的难,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干旱缺水,靠天吃饭。

在景泰,以水、井、泉命名的村庄有30多处,形成了景泰地名的一大特色:海子滩、漫水滩、营盘水,狼抱水,喜泉、中泉,头台井、二台井、三台井……甚至给娃娃取名也要挂上水字,水娃、水生、水莲、水翠……

其实,这正是对水急切但又非常无奈的盼望。


那年头,每天都有4000多名衣衫褴褛、拖儿带女的人们成群结队前往银川、中卫、靖远、武威等地背粮、逃荒。


同期:陈可言 原甘肃省水利厅副厅长 原景电指挥部总指挥

“每年老百姓都要出去背粮,又买不起火车票嘛,就爬货车,来回走。有的到了景泰,停下来了就能下;不停又不会跳车就下不了。每年到冬天都有死亡的老百姓,真不相信老百姓还有这么贫困的情况”


解说:

残酷的贫困是因为干旱缺水。这里风沙频繁,年均降雨量180毫米,蒸发量年均高达3300毫米,是降雨量的18.3倍。


连片的百万亩土地、旱死的庄稼、废弃的村庄在呼喊;别离家乡的农民、心急如焚的干部在呼喊:

水在哪里?水在哪里?

(切入黄河水的大场面)

解说:

水,就在这里。

滔滔的黄河水就在景泰人的眼皮子底下,每年313亿立方米哗哗东流,只是地比河高,最大落差400多米,这里的人们只能望河兴叹。


历史,在40年前开始改写。

1969年,甘肃省委、省政府痛下决心,在这里兴建高扬程、大流量、多梯级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,彻底改变这一地区干旱贫困的面貌。

会议决定:工程分两期实施,灌溉80万亩土地。

至此,提黄河水灌溉荒原的故事,在困难、怀疑和争议中拉开序幕。


照片上的这位老人叫李培福,30年代的老革命,毛泽东为他题写了4个大字:“面向群众”。

40年前,时任甘肃省副省长的他请缨于危难之际,担任景电工程指挥部总指挥,开始了他“面向群众”的又一个伟大使命。


1969年11月15日,景电一期工程在寒风中举行开工誓师大会, “救命工程”在黄河西岸的五佛寺渡口拉开战幕。

誓师大会上宣布:“两年上水,三年受益,五年建成”,这是响亮的口号,更是文革时期共产党人必须完成的特殊使命!

因为,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!百姓的疾苦重担在肩!


同期:贺建山 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 原景电一期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

“(当时你和李培福也可以说是一对好的搭档)

    我们两个没闹过啥意见,我们一块多少年没闹过啥意见。那是个很老实的人,忠厚老实。就是李培福,对同志也能容纳得来”


解说:

李培福被大家称为“李老汉”。这位老汉在那个年代,把乌纱帽放在脑后,从“牛棚”里要来“走资派”和戴“臭老九”帽子的600多名技术人员。有人说,当时的李培福收罗了一批“牛鬼蛇神”。

这,正是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、面向群众。


同期:陈可言

“年纪大的人都知道李老汉,是心中的一块碑。可以说,没有李老汉,景电建成都有问题”。


解说:

这一组黑白照片弥足珍贵。

它记录了40年前,惊天地、泣鬼神的一个又一个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故事。

来自水利、农垦、民工团的三方力量汇集景泰,形成了浩浩荡荡的三军大会战。


同期:洪溢:时任民工团团长

“大家都盼水、想水。听到省上,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景电工程以后,老百姓都很高兴。尽管这么困难,但是景泰县是要啥支持啥,要人给人,要草给草,要多少给多少。”


同期:蒋成林  时任民工团营长

“因为以前是饿肚子的。所以要啥给啥,怎么干都成。”


同期:陈有贤 时任景泰县县长 原景电管理局副局长

“主体工程有两万多人,平田整地的就是十万大军,全县动员,全民动员。场面十分壮观,十几辆车拉着草垛,那个时候是真正的战天斗地,老百姓干劲非常大,都盼着水来,吃苦也不嫌苦,受累也不嫌累,非常的艰苦。贺老汉(贺建山)健在的时候说,我是革命战争抗战和解放战争我都参加了,最苦的是搞景电一期。”


同期:谈嘉言  时任景泰县水电局局长

“到景泰来的干部带家属的,像从部队转业的,一下火车家属和小孩就哭起来了,说这么荒凉么,到县城还没有班车,也没有电话,家属打电话要到粮站上去,这个粮站不是收购粮,是国家供应粮。”


同期:陈可言

一期工程困难得很,吃没地方吃,住没地方住,李老汉都住的是地窝棚。


同期:石珠清 时任平田整地指挥 原景泰县副县长

“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,我们住的都是地窝窝,晚上施工完了以后休息,早上起来都是风沙滚滚,门上都是沙子,然后往开铲。群众的干劲比我们还大,逼着我们非干不可,天寒地冻,心热十丈,不管是十丈呢八丈呢,心是热的,战天斗地”。


同期:陈可言

“吃饭是五两油一个月,算多的了;菜根本没有,景泰就是醋多,我们吃的是大家公认的白水煮海带丝。在那样的条件下搞景电工程的建设,现在来想是不可想象的。”


(注:以上同期采访交叉编辑,跨越递进,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现场感)


解说:

更不可想象的是草土围堰战役。当时的口号是:“大战五十天,抢出洪水面”

说是战役,是因为草土围堰是一期工程首先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。这个战役成功了,才会有接下来一泵站的开挖建设。

当时草土围堰需要长度0.5米以上的麦草或稻草240多万斤,10米长的粗草绳4万多根,细草绳16万根。

这对荒滩上的景泰来说,是个天大的困难。


同期:蒋成林

“稻草问题很难解决,当时领导都很着急,就在党代会上讲了一期工程的好处,麦草问题就很好解决了。当时就给了四十万斤稻草,连夜行动,装草车,搓草绳,把草往上运。县上领导说,要啥给啥,这是我们的救命工程。有了草,下一步就是怎么干了,指挥部怎么指导我们就怎么干,弄了二十多个羊皮筏子,在黄河里面,有什么危险及时抢救。把草弄成一米五的草垛子,从中间捆两下,绳子长十五米,把它们放到河里,一个一个码上,铺一层草捆子,撒一层麦草,然后铺一层三十公分的土,然后再压。

我们有一个民工,是个瘸子,翻到荒沟里了,他一起来就去送土了,多好的人哪”


同期:洪溢

“非常艰苦。围堰开始以后要不停的填土,昼夜不停地压土,换人不停班。”


同期:陈可言

“草土围堰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,流速大于两米的时候就有很大危险,在进展过程中有时就遇到过冲毁、塌陷的问题。草土围堰做成以后,很快就把围堰里面的水抽干了,所以草土围堰还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那时人最多的时候能有上万人,要运草,要拉土,可以说是千军万马。那时候是人力为主的,哪有什么机械啊。”


(注:以上同期采访交叉编辑,跨越递进,最大限度还原历史现场)


解说:

“没有机械,我们千军万马;没有条件,我们拼命”,这是英雄一代在荒原上,集体发出的金子般的誓言!

因为穷怕了,饿怕了,提黄河水上荒原的巨大任务,让所有的人迸发出从未有过的能量和智慧!”


同期:蒋成林

“干了三个多月,就是把黄河水圈出来一块,泵站建好以后,就把草土围堰就炸掉了,任务就完成了。当时都是很拼命的。”


解说:

拼掉草土围堰、一泵站基坑开挖之后,引人入胜、高潮迭起的情节全面展开,英雄一代开始了更加艰苦卓绝的战斗。

他们建泵站、削山头、钻隧洞、填山谷、架渡槽、挖渠道、平田整地,万马千军,战天斗地,终于迎来了水上草窝滩。


这一天是1971年的国庆节,两年前开工大会上立下的铮铮誓言,圆满完成,可谓一诺千金!


同期:洪溢

“我记得71年水上草滩的时候,我们景泰不少的人都骑上毛驴,坐上架子车到县上来观看这个水都是上没上来,就连看唱戏的一样”


同期:陈可言

“9点50分水就到了五泵站,在五泵站开了庆典大会,李老汉都高兴得不得了”


解说:

历时5年,高扬程、多梯级、大流量的景电一期工程胜利完成,创造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 。

这个奇迹由以下数字组成:一期工程设计提水流量每秒10.56立方米,总扬程为447米,平均提水高度322.6米,干支渠总长177公里,灌溉景泰县30万亩农田。从此,荒滩变成了良田绿洲。


一期工程见到了效益,景泰县部分乡镇和古浪县的群众看到了黄河水带来的希望和实惠,强烈要求景电二期工程尽快上马。

荒原,在继续呼唤着黄河水向西,提升、奔流!


免责声明:以上整理自互联网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(我们重在分享,尊重原创,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)

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

平台累计配音,超40,050,000 分钟

  • 品质保证
   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+国内外专业配音员
  • 多种配音
   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
  • 公司化运作
   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
  • 双重备案
   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
  • 7*14全天候服务
   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:00-21:00都有客服
更多